教師的行動性框架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常是先通過下意識的動作及反應來決定課堂的活動。 Schön 將此教師內在的框架稱為「行動框架」。教師的行動框架在課堂中決定了教師的行動,其在不同的具體性層次運作。教師在學校中成為一個思考和行動的代言人,擁有特定的觀點、流行的信念系統、範疇方案 (category scheme) 、圖像、例行公事、主張和行動的形式 (Schön & Rein, 1995) 。教師的行動框架在教學行動過程中展現,所有這些構成教師個人的框架,在實踐的最初階段都是「隱性框架」,其控制教師的活動,也控制教師的學校常規和教師文化,同時也營造學校制度化的框架 ( 鍾啟泉 ( 譯 ), 2004) 。 在傳統課堂中,普遍可觀見的行為改變技術,背後就是教師內在技術理性框架的具體展現;而就學習共同體的實踐來說,在課堂中常見的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協同學習、分享與發表等等可見的行為,甚至教師的傾聽、串聯、回歸等教學行為,其背後也隱藏著教師的行動框架。 學習共同體的實踐中,課堂中常見的小組討論、協同學習、分享與發表,這些外在的可見行為藉由教師不同的回應教態,反映教師在實踐學習共同體哲學的圖像世界。我在觀課中,經常可見學生在分享與發表時,基於學生可能的個人特質,在發表的音量上過小,以致於多數的學生未能清楚聽到學生的發言。常見的教師回應是:「小明,你的音量要再大一點兒 ! 這樣我們才能聽清楚你想要說的意思 ! 」這種教態和傳統的課堂相近。但我曾經在一次的觀課中,觀見一位教師的教態是這樣:教師微微傾身,半側身面向說話的同學,然後說:「 小明 你的意見說得太棒了 ! 我們要一起更安靜一點兒,這樣我們才能聽清楚 小明 這麼棒的想法 ! 」在這位教師的教態中,我看見老師的身體並不是急著進入學生的視域中,而是透過側身將全體學生的意象納入自己的視線中;而回應的語言讓自己和學生成為我群的一體感,包括老師在內的「我們」需要更安靜,更專注,傳遞了一種信任、安心、接納的發言環境,說話聲音太小的孩子並沒有錯,而是我們不夠安靜,不夠專注,所以才沒法兒聽見、聽清楚同學的意見。上述教師回應於學生課時學情的教態之所以不同,是其背後的行動框架在決定。傳統上要求說話學生音量再放大的教師,藏著教師制度性的權威,以評價式的語言暗示了這發言音量適當性;但側身將自己成為和學生平等的學伴教師,示範了一次平等的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