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共實踐:「被動的能動性」的再意義化


學習共同體的實踐,其課堂上教師教態和學生學情的互動具備了「被動的能動性」這一特徵。被動的能動性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課堂上「相互聆聽」的關係。佐藤學認為在課堂中要實現「學習共同體」的構想,唯有構築「相互聆聽」的關係,才有可能達成對話式的溝通,也才得以透過對話式溝通實現教師及學生的學習,創造「學習」的共同體。
「聆聽他人的聲音」可說是學習共同體實踐課堂師生共學的出發點,也是構築出對話式溝通的民主主義基礎(黃郁倫(), 2013)。課堂上的「傾聽」是被動的,有人說話,聽的動作被啟動了,但「聽」這個動作卻是能動的,能產生各種動態的可能性,聽懂了,才能理解,才能賞識,才能評價,才能操作,才能對話,所以,聽開啟了學習上的各種動態行為,這時「聽」就具有被動的能動性。
教師要在課堂上建立起相互傾聽的關係和教室的第一步,先要營造學生都能安心發言的環境,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教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和無聲的語言。然後教師在態度上自始自終要保持專心、十分敏感的、鄭重其事的聽取每位學生的發言,謹慎選用每位學生都能理解的語詞,做出適當的回應。這樣學生之間才能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裡形成細緻的傾聽別人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李季湄(), 2012)。就此而言,學習共同體教室中的教師,所體現出來的教態,不是單方面要求學生發言,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仔細去「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學生的聲音,進而組織師生的對話,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教師是站在教室裡和學生一起「共渡愉快的學習時光」(李季湄(), 2012)
二是從課堂場域環境來看教師的教態也是被動的能動性。教師在課堂中的教態,往往考慮到與每位學生的聯繫,並根據不同的情境,選擇最為適切的身體位置。在課堂上面對學生時,教師採用一種被動的教態,教師不是要主動尋找進入學生世界的教態,而應該讓學生能夠進入自己的身體意象中,只有全體聽眾都能夠進入自己的身體意象空間,才能在每一位聽眾之間建立聯繫,教師也會找到立足之地(陳靜靜(), 2016)。比如在傾聽學生發言的時候,對有些學生是湊近傾聽,而對另一些學生則會保持一定距離去傾聽,這種距離的選擇會根據不同學生而或遠或近。教師的教態(體態和語言)是被動受學生的學情所牽動,所以教師的教態具有被動的能動性。
因此,學習共同體課堂中的教態和學情的交往,就處於一種相互交往的脈絡中,教師的教態除了受內在的框架影響外,教師會依據課堂上所呈現的學情,課中的情境脈絡做出相應的教態,而回應了學生學情的教態,又影響了學生的學情,在這種相互交往的流動中,教師的實踐智慧也在進行解構和重構。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學習共同體實踐教室「ㄇ」字形座椅圖像世界(figured world)的意涵

悼念恩師---歐用生教授

日本濱之鄉小學脇坂圭悟老師五年級社會課公開課及議課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