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濱之鄉小學脇坂圭悟老師五年級社會課公開課及議課的啟示

前言
 10010月,帶著滿滿的事前準備和閱讀,來到陌生的濱之鄉,在質樸的校園環境中,真實感受到一所學校其魔幻力量的強大。10311月,再次懷著朝聖的心情,以2年校園實踐經驗的框架思維,細膩的找尋魔法學校力量的來源。每次的參訪,總是讓自我在相遇中蛻變與成長。
這次參訪旅程,總共參觀了千葉縣八千代市中學、東京都八王子市宇津木台小學及神奈川縣濱之鄉小學。每個學校在實踐學習共同體理念上都有其讓人感動的地方,也都值得細細品味和介紹。這當中更以濱之鄉小學脇坂圭悟老師的社會課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因此,本文就先以脇坂老師這堂社會課為主要敘說的核心。
(一) 班級等待與傾聽的力量:
1.    對學生桑島的等待:
 濱之鄉小學校長谷口克哉: 今天最讓他感動的事,是桑島發言的停頓。那位停頓了一會兒才發言的孩子,由於父親長年在海外,他非常不安定,今天,他的發言連結到他的家庭,這樣的發言,他一定曾跟父親討論過。在靜默超過2分鐘等待桑島的發言,而桑島終於努力的說出「車廠為什麼要在2017年之後再撤退,是因為如果馬上在2014年就撤退,那澳洲工廠那邊2500人都馬上要失業了!」等待過程中全班師生無聲的肢體語言,傳達與形塑課堂柔軟的傾聽氛圍,及之後對桑島發言意見的肯定,就如谷口校長所言:這驗證了「給」的力量不只是課本上的知識,而是彼此支持的力量。
傾聽是相互學習的基礎,脇坂老師的這堂公開課中教師指名桑島的發言插曲,讓全場觀課教師大為驚歎不已!驚嘆的地方不僅在於教師的等待,更在於全班學生的等待。等待需要克制自我的意見,專心傾聽他者和自我意見的差異,聽出意見的差異,相互學習才能發生。課堂中學生所展現的傾聽能力是如此成熟,不禁要問,學生傾聽的能力是如何被培養?

(二) 教師備課的深度:
脇坂老師的這堂社會課共設計了24節課,這次的公開課是其中的第13節課。脇坂老師為了這個單元的教學,對幾個同學其從事汽車生產行業的父母進行了訪問,這當中包括了他班上學生內田的父親。從中整理出了汽車工業生產過程中,生產「成本與安全」的兩難困境(dilemma)
另外,教師閱讀與整合各版本教科書相關的議題;對學生問卷調查:學生家裡擁有怎樣的車子?又蒐集議題相關的資料:讀賣新聞報導澳洲2017年撤廠將導致2500人失業、日本壯年生產人口的變化。再加上教室內擺設了有關汽車工業相關的書籍。
從上述教師所進行的備課和課程設計,可以觀見教師在課堂中從學生父母的生活開端,連結社會議題,一步一步提出兩難問題,拉近學生和社會抽象困境的距離。讓學生在微觀和鉅觀的視角中轉換,教師備課的功力,又是一個讓人驚嘆的地方。

(三) 教師聽的力量
1.   教師的肢體語言:
老師不僅準備資料豐富,老師還能給予學生表達時機,讓學生學會尊重別人,這就是身教。佐藤學說:學生學習的「媒介」,很多老師都將媒介誤解為「語言」。事實上,媒介應該可以是「行為」。行為包括了語言、眼神、手指等,這些都是學習的媒介。在脇坂老師的公開課中,老師不僅能觀察到每個孩子,其不是只有指名舉手的孩子,連沒有舉手小孩的意見也被發現。在小組討論中教師側耳傾聽學生發表的意見,儘管學生可能沒有舉手,但其指名那些發言最少的孩子,這不僅是對學生的肯定,同時也展現對所有學生的接納。
2.    教師的板書:擷取學生的關鍵意見
除了從教師的肢體語言看出教師很能聽學生的意見之外,教師的板書也是脇坂教師的特色。脇坂老師將學生的意見,摘取關鍵字,並連同發言學生的姓名書寫在黑板上,除了將關鍵字的意義透過黑板呈現,協助學生傾聽他人意見之外,更清楚傳達教師對每個意見的接納,在課堂中教師接納每位學生的發言,這形塑一個安心發言的環境,有助於學生多元意見的呈現。
3.   教師的指名發言:
在公開課中老師第一個指名佐佐木發表,第二個叫起來的是町家,第三個叫起來的是生畑目、第四個叫起來的是廣瀨。老師指名學生發言的順序,在議課中為佐藤學教授指出老師背後的安排,及肯定了老師的用心。佐藤學教授說這些被老師指名發言的孩子,很多都是不穩定的孩子。如第一個發言的佐佐木,即是一個很不穩定的孩子,一年級非常幼稚,五年級也還是幼稚,但老師並沒有放棄。佐佐木會一直持續學習下去,這都虧老師用心。
佐藤學說濱之鄉很像一個魔法學校,在一二年級的不安定,到五年級時可以成為課堂上最認真學習的人。這些不穩定的孩子,一定要在適當的時機,要勇敢給予發言機會,老師要接近孩子,觀察孩子,雖然學生平常不講話,但當孩子想到什麼,能適時指名讓孩子發言,即是肯定孩子,指名的時機很重要。指名不穩定的桑島和等待,對學生而言,傳達了老師如何看待孩子,即是儘管是公開課,那都不是一種表演,是一堂紮紮實實的課堂,老師在課堂中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平常不常講話的孩子也不例外。
4.   教師的串聯:
這堂公開課,脇坂教師從簡單的敘述上節課討論生產成本與安全的兩難困境開始,隨後摘要整理及分享學生上次上課後的心得,接著展開這堂主要的議題:討論有關自動車工業應在日本設廠或在海外設廠生產的兩難困境。整堂課,脇坂老師除了開始的話語較多外,大多時候都在串聯學生的發言。脇坂老師藉由學生父親的訪問,從學生個人經驗中栩栩如生的生活問題拉到社會的議題,串聯到社會兩難的問題實境。串聯學生經驗和社會的真實,從而引發學生多元的思考,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的能力,讓人激賞。
另外教師精簡的語言,扼要摘取學生發表意見的關鍵字,並藉此串聯不同學生意見的差異,這些串聯,都促使學生的學習發生,成為課堂討論上學生相互學習的意見。
再者,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從自動車設廠日本與海外的討論,到日本讀賣新聞:澳洲設廠回到日本,再到日本生產人口的統計的呈現,層層思考的銜接、轉折與串聯,這又是脇坂教師在社會科教學上讓人驚嘆的地方。

(四) 議課的焦點:
脇坂老師的公開課固然精彩,隨後的議課,參與的濱之鄉校長、老師和佐藤學教授所展開的對談,更是這次日本參訪行程中的亮點。以下摘要具體敘述議課對談的幾個焦點:
1.   學生相互學習的發生與證據:
 參與議課的老師除了表達對脇坂老師的感謝,及從這堂課所學習到之外,另一個重點在陳述自己所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如其中一位老師提到其所觀察的學生江刺家說:「如果技術不斷移至國外,國內技術不提升,很可能會傷害自己的產業根基;不管海外或國內,我只在乎自己的家人,家人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另一個學生廣瀨說:「(日本車廠)去澳洲(設廠),造成澳洲2500人失業,(我們)只考慮自己的成本,卻造成別人的失業。」觀察的教師表示,江刺家廣瀨雖是持不同的意見,但仍然看見彼此,不會因為和自己意見不同,就否定別人的意見。沒有否定他人的意見,是學習的開始。
另一位老師也舉出一段學生的對話:佐佐木(喃喃細語)說「日本的人事費很貴,每小時需要1000/日幣」,南方的女生提醒說:我們開始講海外了。佐佐木說:我的意見不一樣了 (因為看到海外新聞) 町家說:「本來我只重視國內母公司,今天也注意到國外子公司人的生活很辛苦,國內幫助國外人民生活。」老師表達看到學生的思考不斷在海內、海外跳躍著,思考層面變廣了,從學生的對談中,具體的看到學生間的相互學習。
在議課中,老師從學生的發言中,去追尋學生相互學習成立的證據,協助脇坂老師所看不到的組別。而老師的發言,摘錄的都是學生思考的視角,當學生差異的視角為學生所彼此發現和接納,相互學習才真實的發生。脇坂老師的公開課中學生的思考又深又廣;參與觀課的老師也很能欣賞和聽出學生發言思考的深度。
2.老師向學生的學習和同理:
濱之鄉老師的柔軟,從參訪當日早上唱校歌時,一位一年級的學生趴下去之後,老師趕緊將其抱起來,即已展現。而在議課的對談發言中又再次窺見。一位老師提到他觀察小組中石井學生所說的話:------大家都很辛苦,但是大家都很努力在生活!」這位發言老師的班上學生正好是石井的姐姐,在聽到石井的發言之後,更理解了他的學生家庭實情。讓老師體認到學生其實也很辛苦,大家雖然很不容易,但都沒放棄學習。
濱之鄉老師對學生的熟悉度,在100年度的參訪中即發現這所學校的特殊之處,這次的參訪再次驗證。就如議課中校長對桑島的不穩定也是如數家珍的熟稔,但對學生的熟悉之外,這次看到是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和柔軟的一面。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故事,不穩定學生的故事更需要同理的理解,對學生的理解,師生才能同構課程。而教師展現的柔軟的理解,就成為濱之鄉課堂柔軟力量的具體展現。
3.從教學者所學到的:
脇坂老師的公開課中所學習到地方,也是議課中的另一個焦點。秋山藤彥(教諭)就這樣說:脇坂老師從訪問學生的家長貼近學生的生活,當討論時,同學們會覺得我們討論的議題好像就在我們身邊。另外脇坂老師在面對兩難的問題時,教師的意見並沒有偏向一邊,而是真實的陳述這真是社會的兩難,脇坂老師的設計和態度,都是值得我學習之處。另一外老師也說,這班我也帶過,但不知道學生已進步得這麼厲害。脇坂老師的社會課,整理這麼多的圖表和資料,和學生生活建立連結,希望能向脇坂老師學習。
議課是所有參與者一趟學習的旅程,從公開課教師身上所學到的是議課的焦點。濱之鄉老師的發言中看到其學習的慾望。從100年首次到訪濱之鄉,只不過經過3年,但校長從加藤清校長、尾琦丰校長到目前的谷口克哉校長,教師們也更替了大半,但學校師生學習的成熟度縱有不穩,但其特質卻未改變。或許,就如佐藤學教授所說,這是一所魔法學校。

結語:
濱之鄉小學每年都在搖搖擺擺中!三年換了三位校長,全校教師更替了三分之二,但儘管在這樣的困境中,濱之鄉對卓越的教學,提供學生高品質的學習追求並未改變,這樣的魔法學校確是讓人值得探究為何擁有這樣的魔力?
濱之鄉的魔力,除了學生從小一到小六所逐漸培養的學習方式,影響任教的老師之外;另外的關鍵,我認為應在於這所學校的同儕文化和其建構的課例研究制度。濱之鄉每月一次,一年12場的全校公開課研究,形塑教師討論教學的文化,才是濱之鄉在搖搖擺擺中仍然能毅力不搖的原因。
一次教育參訪旅程,增添教育的熱情;一堂公開課,增添課堂實踐的專業和智慧。在影片和照片的來來回回比對和逡尋中,和自我的理解相遇,從而建構自我教育的專業。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學習共同體實踐教室「ㄇ」字形座椅圖像世界(figured world)的意涵

悼念恩師---歐用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