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的課堂風景

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將以孩子為學校「北極星」,嘗試在課堂中建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學習共同體學校的課堂學習將由「作業、協同分組及分享發表」等活動組成,教師在教學中嘗試「聆聽」學生的發言,「串聯」學生之發言和教材、和其他學生和自我之間的關係;更須適時等待的「回歸」到之前的學習階段及學生發言,並與知識建立連結,以確保學生學習的時間能超過教師教學講述的時間,讓學生能「品味學習」。
另外,學習共同體的學校需要培養教師「同儕性」,讓教師成為相互聆聽、互學、信賴與關懷的社群。在社群中營造課堂教學的對話,進而公開課堂教學,進行課後協議會的討論與反思及分享。

留言

  1. 資優班的「聆聽」-金翰
    在學習共同體的課堂中,同儕與老師之間尊重彼此、相互聆聽。卻也引發我個人的思考,該如何在資優班教學中引導學生聆聽與尊重?
    個人想法是在聆聽前,教師要先引導學生投入教材、設計教材要具挑戰性、提升教師自我敏銳度、與培養學生延遲批判並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學期教了七個班
      發現很少(幾乎沒有)有班級能做到尊重他人聆聽
      當個人發表時
      總是有部分學生是在做自己的事,或是與他人聊天
      發表的學生也只是在和老師對話 沒有和全班互動
      於是每次個人或小組回答
      我要求學生都要上台並抓人(眼睛沒有看前面的 小組扣分)
      雖然每次都要上台會浪費許多時間
      但是卻能換取全班的注意與聆聽
      雖然是利用強制(扣分)的方式來達成
      但至少初步我能掌握全班是在聆聽的
      如果台上同學的報告能引起下面同學的回應
      進而產生討論或辯論
      讓他們在自然而然之下產生參與的動機
      那麼
      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漸建構觀念
      或許就不是勉強學習或硬背的。

      刪除
    2. 傾聽的關係必須要從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才能產生。對不曾享受或品味學習的樂趣的學生而言,傾聽需要培養。

      刪除
  2. 金翰:
    寫寫寫!寫的過程,會讓思路更清晰,會讓自己看到自己思維上模糊的地方!
    而重要的是:透過這個平台,咱們也一起在對話、傾聽。

    回覆刪除
  3. 謝謝以平校長的鼓勵
    在看過魔奇樹的補充資料後
    我又回頭閱讀書中第五章的山崎老師教學段落
    因而對書中P154所說的:「協同學習倘若沒有虛心聽取他人聲音的『相互聆聽』關係,是不可能形成的。」這句又有了一些想法。
    不論是書中第五章山崎老師對班上啟治、真弓「無意義的沉默」的態度;或著補充資料裡廣島小學老師對於學生和樹「特殊回答」的反應
    我認為兩位老師都展現了虛心聽取他人意見的適當反應
    也就是P155頁末所提的:尊重學生的學習即尊重孩子。
    透過這兩種教師教學的描述
    我腦中對於協同學習教學的意象又多增了一些輪廓

    PS請問以平校長,在這邊可以提出實務教學經驗矛盾或疑惑之處來向大家請教嗎? 囧>

    回覆刪除
  4. 金翰:
    提問也是一種學習與對話,不要拘泥!
    起個頭,大家會努力回應的。
    尊重孩子其實是一個老師們需要學習與實踐的功課,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不容易。
    想像一下:你在課堂中預設了目標,預設了答案,要讓學生朝這個方向去,但學生的答案,不是你要的時候,你怎麼辦?
    尊重學生的多樣與多元,藉由這樣的差異,才能觸發學習(從未知到已知的歷程)。否則,踴躍的發表,往往只是已知的重述罷了!

    回覆刪除
  5. 我想當學生回答的答案不是老師預期那些"標準"的答案時,老師依舊是扮演著串連的角色
    試著透過老師與學生對談、學生與學生對談,抓出學生答案脈絡與課堂中教學主題的關係,進而評估學生這個回答是否有不週全或概念不清之處
    如果答案週全並且與討論主題相關,老師便可透過引導協助其他同儕理解並可將此答案作延伸;
    如果答案不週全但與討論主題相關,老師則要考量課堂中是否能安排時間針對此部分作深入討論,或著放在課程後面再討論,還是考量教材發展先捨棄深入、繼續以學生回答串聯回討論主題。

    至於當老師判斷學生回答真的與主題無關時,老師該怎麼回應便是困擾我的地方...。
    例如:
    老師帶領學生準備實驗材料並提點實驗安全上須注意之處時
    學生插話說如果作這實驗危險的話那他覺得他要叫哪位同學來做(→學生回答與討論主題相關(?)但不適合延伸討論)
    因此教師是該要
    給予口頭輔導提醒學生玩笑話但要注意場合?並指出學生未尊重老師中斷老師發言?
    或是其他方式?

    且個人教學遇到此情境時
    常常會接著發生學生之間聊開了開始對此議題發表意見而明顯學生們討論已偏離學習主題
    此時一個資優班教師跟一個實施協同教學的教師會怎麼處理呢?

    回覆刪除
  6. 謝謝金翰的提問,具體描述出上課情境,讓我有機會思考未來課堂可能會發生的狀況~
    針對金翰在實驗課上發生的情形,設想如果發生在我的課堂上,也許會這麼做:
    1.拉~回「實驗安全」,以實驗安全切入和學生一起討論:「恩,從你(插話學生)要某某同學來做的話裡,我感覺到你
    們知道實驗中隱藏危險,那麼除了老師剛剛說的實驗安全準則外,你們還想到哪些情況呢?如何預防?」
    2.討論中找機會連結上某某的玩笑話:「如果是帶著嬉鬧的心情作實驗,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如何預防?」在討論中重
    述學生的回應,協助聯結其他同學的對話。
    3.討論完實驗的預防後,再請學生思考:「如果還是不小心發生意外,該怎麼處理?」

    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也許學生就會互相交流自己上實驗課的經驗,討論出比老師設想的更多的安全準則,也達到了讓學生理解實驗安全的教學目標。

    以上是我理想化的想法,不曉得實際遇上的話反不反應的過來或是能不能順利的進行討論,呵呵~

    請教校長和老師們,針對這個情境,您會怎麼處理呢?

    回覆刪除

  7. 在大學時陳佩正教授曾經推薦這本書
    以下是內容簡介
    想更深入知道內容的話可以買書來看

    不強調要贏在起跑點 只在乎不讓一人落後

      在芬蘭,學校不設資優班,上課時數全世界最少,課後複習時數也最低,但是芬蘭在國際教育評量(PISA)數理成績全球第二,僅次於台灣(差一分),而且芬蘭15歲中學生還被「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評為整體表現世界第一。

      在芬蘭,學校也沒有後段班,小孩滿七歲才能入學,但芬蘭被被評鑑為全球最平衡、學生通過測試比例最高的國家,也是全世界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國家。

    唯有人人都有好教育,國家才會世世代代有好人才,整個民族的前途,才會有希望

      芬蘭在1917年奮力爭取獨立成功之前,有將近八百多年是夾在瑞典和俄羅斯兩大強國之間,建國後的內戰和二次大戰中兩次對抗蘇聯,讓芬蘭民族認清,一定要建立堅實的國力,不能讓鄰國看低、欺壓自己。而培植紮實國力的唯一方法,就是藉由原本就十分重視教育的理念,平實地一代又一代逐步培養出建構國力的基礎人才。

      今天,芬蘭得以成為全球國家競爭力、國家清廉程度、資訊科技能力、教育成就等各項評比的佼佼者,實在不是憑藉僅有的森林與湖泊,而是一直深深信仰唯有「教育」才能延續、發展自己民族的生命力!國力的基礎唯有靠自己建構,也唯有「教育」,才能使芬蘭社會重生,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為什麼芬蘭教育辦到了?

      本書囊括芬蘭教育成功的精髓,以作者親身的貼近觀察與走訪,去敘述、探討芬蘭教育的完整樣貌,將芬蘭這個風靡全世界的新品牌「教育」以更細微的呈現,冀望激起不同角度思考的火花,引起更多人對你我人生、所處社會、教育本質的重新認識。

    芬蘭教育理念
    ◎見樹又見林,「先見林,再見樹」

      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卻可能因為基本理念和出發點不同,而產生了截然不同兩種結果:「快樂」與「痛苦」!看似既不嚴謹、又不嚴格,先不要求動作標準,而用體驗、鼓舞法的「玩樂」教學,卻能讓孩子們學得快樂自在!

    ◎不求躁進、不講形式、以「人本」為出發點

      在芬蘭,每個孩子和你我身邊的孩子一樣,純真、青澀、懵懂,但在課堂上的他們,熱愛學習、喜歡發問,下課之後,喜愛閱讀、思考,在班級裡成績都一樣好,出了社會,仍一直保有主動學習的自發式熱情。

    ◎馬拉松教育

      人生真的不是只有一場贏在起跑點的百米衝刺,而是一場與自己賽跑的馬拉松。學習,不是只有一開始的衝勁,而是要擁有終身學習的動力及習慣。

    ◎不做不公平的較勁

      所有的評估與考試都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從哪裡去改進,考試的目的,不是要給孩子帶來挫折,和成為數落他人落後、不長進的工具。只是讓孩子和老師共同瞭解學生對於這門科目的認識到哪裡了,提供日後成長的基礎與學習能力進步的空間。

    ◎不凸顯資優學生

      善加鼓勵、運用資質優異的學生來幫助一般或落後的學生,也使資優生瞭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僅不會影響資優生的學習,反而有助於群體社會的平等發展。

    ◎多問「為什麼」

      鼓勵孩子多問、多瞭解事物的所以然,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反覆訓練,更從不教導孩子們任何快速成功的訣竅。

    ◎讓孩子獨立自主

      信任、尊重孩子,在教學中賦予孩童責任,讓他們有獨立發揮的空間。教育孩子能獨立思考,孩子自然能在不同地方與時間,展現出自我學習的能力,無止盡的自我發展。

    ◎老師都一樣的好,不用評比

      「平等、品質、公平」是芬蘭教育中不斷強調的。人人都應賦予相同的機會,但從不強調要贏在起跑點上!以每個人不同的條件與情況去評估,讓老師自己找到生涯規劃的真諦,找到自我成長,對自我期許的鼓勵

    ◎教育不是大量製造!老師,一切都是為了學生

      如何善待學生,怎樣教導才對學生最有益處,從來不是為了讓學生,或自己的教學成果拿第一或搶第一。

    ◎量身訂做的教育

      照顧弱勢,讓個別能力不足的新生代受到更多輔育,把立足點不平等所衍生的教育與社會不公平現象降到最低。關懷移民孩子,提供所有孩子一個相對「公平」的受教機會與求知權利。將移民或弱勢社群,努力轉化為社會安定與發展的中堅力量一部分。

    作者簡介

    陳之華

      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目前旅居芬蘭,曾住過英國、美國、奈及利亞等多年。曾任職台灣的紐約設計公司、美商李奧貝納廣告公司、格蘭英語、格瑞文理中心等。並曾在美國開設個人工作室、非洲卡拉巴大學藝術系客座講師、芬蘭赫爾辛基國際婦女會理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擔任天下雜誌《親子天下》、城邦《旅人誌》、芬蘭《Agenda》英文雜誌等專欄作者。譯有《泰國》、《尼泊爾》、《以色列》(知性之旅)、《亨利八世》、《伊利莎白一世》(鹿橋)等書。譯編有【夏威夷旅遊局】《夏威夷觀光圖集》、《夏威夷?歐胡島旅遊》等。

      作者其他經歷還包括台灣《T3 雜誌》、《Macworld麥克情報》國際中文版特約翻譯及撰稿,美國GTE電話公司、夏威夷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泛太平洋學院等特約編譯與藝術設計。
    作者個人部落格《北國風情》如下:tw.myblog.yahoo.com/yolanda-chen/,述說芬蘭、歐洲及世界各地的生活、人文、設計、藝術、建築、音樂、教育、旅遊等感受與體驗,獲2007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生命記錄」首獎。

    回覆刪除
  8. 關於學習共同體

    想像這畫面:「教室裡孩子們圍成幾個小圈圈,在細聲交談中又不失和諧,老師在孩子們之間來回,聆聽每一個孩子的發現與感動的話語,那孩子的眼睛炯炯有神,你知道的,那是打動人心的眼神。孩子們任何一個發問或發言,都會得到大家的接納和響應,老師的每句話也都會送到孩子的心裡,就像是吹皺一池春水,激起層層漣漪,老師的整體語言和每個孩子思考的起伏變化相吻合,且絲絲入扣,形成學習交響樂。」

    我想,每個老師和學生都希望在上述的氛圍中學習。現在我們嘗試在做、試著摸索,即使這是一條逆襲之道,但是我們都知道怎樣的學習對孩子是最好的。

    在課堂的改革中,引進三個要素:「活動」、「協同學習」、「分享表達」。在學習的過程中,「相互聆聽」和「相互回響」是學習共同體的軸心,逐漸培養孩子們之間的信賴和尊重。

    在傳統的學習,學生是關起門來自我學習的,老師教什麼、聽到什麼就記下來,學習是孤獨的。倘若能與他人合作,讓不同的思想互相碰撞激起火花,體驗對方的思維,琢磨自己的思想,這樣才叫真正的學習。所謂學習,是與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與他人的相遇與對話;也是與自己的相遇與對話。

    幾乎所有小學皆為追求「優質的授課方式」,但結果卻是出現「厭學」的孩子。為了考試而讀書,孩子不曾親身體驗任何事、任何人、更不曾貼近自己,存在對學習的空虛與冷感。在學校裡,辛苦多於快樂,順從多於批評,反覆多於創造,為什麼學習是為了未來,卻要犧牲現在?為什麼養成學習是為了獲得地位、財富、權力的價值觀,而不是為了自己?

    老師在教學上,要依據三個原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尊重教材所隱含的內在學習發展性、尊重每一個教師自身所秉持的哲學。

    成績只是結果,不是目的,課程應該追求的是如何更豐富、提高學習的經驗。捫心自問,為誰而教?教學不應是填鴨式,老師要將「活動教學」、「協同學習」和「反省思考」納入課程。

    學習共同體的公共空間,是透過聆聽他人的聲音,產生聆聽教育的學習空間;透過每一個人的思考、感情和微小差異,交織成各種學習的樂聲,進而譜出一手澎湃的學習交響曲。

    回覆刪除
  9. 珮雅:
    好棒好棒的心得!這是一篇學習革命的精華!您可以將這篇回應,獨立成一篇文章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可以麻煩校長再幫我加一次到著作人嗎?信箱:peiya76@gmail.com

      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學習共同體實踐教室「ㄇ」字形座椅圖像世界(figured world)的意涵

悼念恩師---歐用生教授

日本濱之鄉小學脇坂圭悟老師五年級社會課公開課及議課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