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學習共同體理念在自然領域課程「設計(design)」與「實踐(practice)」的旅程------以「為小魚小蝦布置一個家」為例

學習共同體理念的課堂是「教與學」翻轉的風景,課堂中要將學習的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擁有更多探索的機會和時間,而要成功營造出這樣的風景,設計一個讓學生伸展跳躍(jump)的專題,即是這當中的關鍵。
自然領域的學習更強調探究學習,因此,筆者在四年級學生學習完「水生生物家族」單元之後,以「為小魚小蝦布置一個家」作為活動主題,活動設計包括:辨認水生植物的四大類別、設計水族世界藍圖和布置小魚小蝦的家等三個活動。辨識水生植物分類的活動在檢驗學生水生植物分類知識的應用與辨識策略的發展;水族世界藍圖設計在確認正確的水生植物分類,及實際動手布置前各項材料和條件的安排;小魚小蝦的布置則在確認學生實作技能與操作過程中問題的發現。三個活動配合小組討論、實作、分享發表和學習單的記錄等策略進行。此一主題的設計含括佐藤學對學習三位一體的定義:和教材的相遇(水生植物特徵的觀察與辨識)、和他人相遇(藍圖的設計和小組討論與分享)和自我相遇(布置過程發現問題的記錄)的旅程,並以統整主題的方式進行課程設計。
本課程設計於新北市辦理的2013年學習共同體國際學術研討會中進行公開課,以秀山國小四年級的學生為教學對象,本活動設計受限於公開課時間,採用教師協力方式,由筆者擔任第一堂、秀山國小黃老師擔任第二堂教學,共同完成此課程教學。第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盡量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採小組方式進行對話與討論,教師主要扮演小組對話的傾聽者,和小組分享發表時的串聯者。並在學生辨識水生植物分類遇到瓶頸時,拋出學習鷹架,提醒學生「回歸」教材知識的應用。第一堂課在水族世界藍圖的分享中暫告結束,約僅有1/3左右的學生能正確應用所學知識和發展出分辨水生植物類別的策略,這和筆者教學前預測約1/2~2/3左右學生人數的設定略有出入,差異的原因在於筆者乃是第一次和這班學生接觸,對於學生先備知識的掌握不夠精準所致。


公開課之後隨即進行議課,議課焦點將學生學習行為的觀察縮小於和學習目標之間的關係,及擴大至教師觀課中所學。議課內容大多集中學生學習過程的行為表現,其中對於小組討論中,不能參與討論的幾位學生多所敘述,另對於課程設計內容,教師是否應對水生植物分類的進行正確總結?教學過程中教師何時拋出學習鷹架?教師是應該等待或暫時中止小組討論,進行遇到問題的分享多所論述。這次議課,讓筆者深度體驗沒有批判的學習方式,同時藉由筆者對課程與教學設計的回應,讓參與公開課和議課的教師對教學設計和實踐有更深的體認。這一趟學習共同體的說課、公開課和議課,讓筆者自我看見課程設計(design)、生成(becoming)和實踐(practice)之間的縫隙,和未來努力的方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學習共同體實踐教室「ㄇ」字形座椅圖像世界(figured world)的意涵

悼念恩師---歐用生教授

日本濱之鄉小學脇坂圭悟老師五年級社會課公開課及議課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