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日本甲東小學的新鮮境遇之旅

成熟的學習共同體校園是沉靜的,學生的思考是深刻的。

201710月來到初秋的日本西宮市立甲東小學,一所樸實沉靜的校園,師生沉靜的學習樣態,讓我在學習共同體實踐的細膩、智慧上有一個新鮮境遇的旅程。像一壺好酒,在影片、照片、記憶中來回逡巡中發酵,在品嘗中屢屢回味無窮。
一、    善於傾聽的教師
甲東小的老師普遍具備善聽、友善的特質。教師的善聽,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中發現:
(一)       教師的語言
101班的老師原田豐子在教國語【動物如何叫蒲公英】單元時,當學生說:我發現了好多很有趣的東西呢!」,老師回應說:對耶!這首詩裡面有好多秘密,我們趕快去找出來,覺得哪邊很有趣呢?
101班的課堂中,學生們在發表上雖然有點吵雜,但原田豐子老師使用「我們」一起去將有趣的地方找出來的語言,將自己和學生放在同一位置上,讓師生的主體有了相互的交流,表現出師生一體的新鮮學習旅程,是這種「潤澤式語言」,開啟了學生學習的趣味。
203班的岩本奈津子老師在上國語【詩--我把手伸到天空】時,老師帶領學生返回文本的語言,當學生說:我覺得天空跟海一樣都是非常的寬闊,海非常的寬闊,天空也非常的寬闊,就是像這樣兩個一樣的寬闊,所以事實上兩個是很像的。」老師回應說:哇!那你想像一下天空的寬闊跟海的寬闊,念一次給我們聽好嗎?
岩本奈津子老師的言談也是「潤澤式」的言談,他也使用「我們」的語詞,那種「念一次給我們聽好嗎?」的言談,傳遞了師生成為一個「共有的主體」,表達了「我們」有多想要聽你的朗讀的興趣。是這種潤澤式的言談,啟發學生想要表達的動力。從這裡,我們也發現岩本奈津子她從學生的發言中,聽出學生對於詩的意象已經有深刻的理解,所以,要學生馬上回到文本,帶著這份理解,用聲音再次詮釋,深化學生對詩的理解。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聆聽,是這種教材和學生的「關係性語言」,創造學生和文學(詩)/美感的相遇。
(二)       教師的置位(positioning)
甲東小老師在教室課堂裡的置位,可真是精采。每位教師有著他自己的個性、他自己對學生學習進程上的判斷,隨著課堂教學節奏的轉進,或坐在前方,優雅的觀察和聆聽學生的討論;或沉靜地站在後方,以一位觀眾的角度觀察學生,把教室的權力放給學生,放棄主導課堂。每個肢體、每個置位,都顯現教師的實踐智慧。
課堂中,老師需要把學生的意象放進自己的身體意象之中。在小組討論時,老師要站在何處,這需要審慎的思考。貿然進入小組內,有可能打斷了學生的思考,同時忽略了其他組別的需求。有時,老師站在前方不講話,眼睛不停的在看,看學生現在討論到什麼程度,思考有沒有哪個組別需要幫助,將全體學生放入教師身體的意象中,更可能覺察課堂中細微的事件,和開創即興的學習。502小村真依子教師的身體置位和逡巡的眼神,細膩的覺察學生的學習樣態,是安靜的觀察,創造學生思考的深度。
(三)       教師的等待與指名:
善於等待的教師,才是最會聆聽的教師。當老師拋出一個問題,舉手的學生不必然是當下學習最深刻的學生,這有賴於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和判斷。一直舉手要發言的同學,可能就是喜歡講的孩子,老師要不要叫他,或把發言權交給其他人,在那個當下,取決於他的思考夠不夠深沉。504高田彌生老師指名學生發言,將發言權交給未舉手的學生,讓我思考課堂發言權力如何運作,才能讓學生互異的觀點,能有如交響樂般的可能性。
課堂的發言,就是權力的運作。誰在發言,誰就擁有和行使的權力。甲東小的老師在課堂上並未成為權力的中心,更少使用「規訓的權力」。傳統課堂中那種「支配者---被支配者」、「競爭者」的權力關係,在甲東小的課堂中幾乎沒有看到。在觀課中,我們發現一年級的孩子在傾聽上仍未成熟,仍需要老師不斷的提醒和引導。但從101班原田豐子老師的「規訓式」語言:學習的時間和快樂的時間是不一樣的,現在是學習時間,老師希望你們認真思考。」雖然原田豐子老師使用的語言本質上是規訓的,也使用「制度」賦於教師的權威「教師」一詞來自稱,但在語氣上、態度上,仍可看出教師對學生學習樣態的殷盼期待。課堂中權力的行使無可避免,而重要的是教師如何自我覺識權力行使的方式。
教師的等待,創造了課堂即興的傾聽。等待是對預期想法的暫時懸置,開放更大的不可預測性;等待創造了「聽者、被聽者」之間更大游移的可能性。404班那位發言被等待的女生,在靜默的氛圍中,創造全體師生氣息相互呼應的時刻,是這種靜默的等待,溫潤每位學習者的心靈,讓思考的差異可以有機會被聽見。

二、    挑戰教材設計
佐藤學:低學力孩子喜歡jump題的原因有三:
1.無論高學力或低學力的學生,在面對挑戰題,大家都歸零,會的也不會;不會的也不會,大家形成平等的關係。
2. 高成就孩子的學習是從基礎到發展;但低學力的孩子學習不是從基礎到發展,低成就的孩子是在挑戰高難度的學習中,突然想會了基礎的問題,他是在應用中想會基礎的問題。
3.四人小組中可能有學力差異,但在探究、思考時,是沒有學力差異。甲東小的學生喜歡jump題,無論高學力或低學力,在課堂中專注的眼神,都是最佳的證明。
學習共同體課堂挑戰題的實踐,串起師生對未知的好奇,建構平等的探究思考,這是一個鍛鍊思考的考驗。
()金銀銅的jump題挑戰
金級挑戰題
佐藤學:「做挑戰課題的時候,老師所追求的不是正解,而是思考的過程。在思考的過程裡,有沒有再一次又回到所學概念的運用。」甲東小學605班的數學課,從較簡單的斜線面積計算,遷移到金級AFCABC幾分之幾的計算。當有同學解出答案,老師讓其跟全班同學說明解題想法之後,老師會要求學生回到小組之內,就這個解題說明再進行一次整理自己的想法。這種「返回」的策略,是精煉思考,讓理解充分的重要學習過程。觀課時,學生的解題說明,讓觀課者一時之間都難以跟上學生思考的路徑,但當掃描全班學生,卻發現605班學生幾乎聚精會神地聆聽同學的說明,回到小組內的再次整理,大家都相互的對話說明,沒有人出現放棄的神情,或趴在桌上,足見這班學生在面對挑戰題的渴望有多強烈。

銀級挑戰題



()「做數學」的挑戰
數學的解題,是思考的錘鍊,是規律、法則的探究。面對抽象的問題,透過圖示、輔助線,協助思考,是一種可行的學習技能。甲東小的學生,在面對數學的挑戰,可發現經常會嘗試用輔助線或圖示的方式思考解題。605班的幾何數學挑戰題、505班的分數加法,都可以看到學生利用輔助線、圖示協助解題思考的運用。
佐藤學在數學的學習一直很強調「做數學」的概念,除了前述的畫輔助線、圖示的解題策略運用外,老師在其課程的活動的設計,也處處可見「做數學」的策略。301辰己雅實老師的數學課,其所佈的題目:1~9的卡片選出數字,讓下列兩個算數可以成立,使用過的數字不可以重複。辰己雅實老師的佈題也是做數學概念的實踐。 




(四)       兩難道德的思考教材
道德的教學是價值的思辨,無法用灌輸而深化道德的學習。
甲東小的道德課都運用兩難的困境,讓學生在各自的角度或情境中來回思考和對話,這樣的對話,讓學生能進行移情同理的理解,同時透過學生各自多元的角度,有助於讓學生的思考深化,從而建立倫理價值。
304班教師田中克水讓孩子思考:「一個坐輪椅的人到車站要上樓,可是車站只有一個服務人員,車站人員就跟小朋友說你們可不可以來幫忙一下,抬到樓上去呢?」學生們從自己、從車站服務員、從需要幫助的人的角度思考面對情境時可以的作為。
504班教師高田彌生讓孩子思考「魔術師和小男孩的約定和大劇場演出機會的衝突。」學生們很懂得從文本去思考兩難處境。去感受魔術師的困難,但也對個別處境有深刻的推論:如和小男孩的約定,不確定小男孩會不會來,但大劇場的演出是確定的;如果不去赴小男孩的約,可能就再也沒機會看到小男孩,而且如果小男孩來了,沒看到表演,一定會很難過,但演出機會可能仍會有。
204班教師藪優,透過金次郎讀書和賺錢何者重要的故事,讓學生思辨讀書和工作的重要性。205班教師森田佐惠美透過一個叫由米的轉學生,和美阿其在班級配對學習時該如何選擇學伴的故事,讓學生思考尋找學伴時所遇到的兩難困境,該如何面對。
生活化的兩難情境設計,讓孩子的思考更能產生真實的移情同理,而不同多元差異的觀點激盪,創造了課堂「交響式言談」的風景。
(五)       國語朗讀和文本世界的相互理解
佐藤學:「透過閱讀讓孩子建構文本的世界,如果讀的不夠、不夠深,內心沒有那個世界,就只會流於天馬行空的對話。在國語/文學課的前12分鐘,最好給學生充分的音讀,然後就直接進入思考和討論。」
甲東小四年級的國語課,花許多時間在讀文本,而閱讀文本的方式,從一人自讀和指名朗讀。這種閱讀的差異,在於一人自讀,建構文本的意象世界速度由自己掌控的。而指名朗讀,則可以透過學伴朗讀的音調,強化或建構對文本世界意象和理解的深度。四年級 1~4班都進行日本兒童文學作家新南美吉「權狐」故事文本的探究。老師們都非常強調朗讀對文本意象建構的重要性。教學歷程大都包括:自讀、指名朗讀。然後進入「狐狸阿權的行動和兵十的想法」的小組討論:
404廣田進老師針對學生的提問,學生間有不一樣的看法時,會重新組織,進入到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時,教師雖坐在前方的位置上,但可以看見老師時而點頭,時而轉頭側耳,可見教師很能聽學生的意見。

三、    具備互學共學學伴關係的學生
甲東小的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建立夥伴關係。在觀課中,一年級的課堂雖稍嫌吵雜,但在pair指讀的活動中,已經慢慢有學伴關係的雛型;到四年級的課堂,閱讀的輕聲、對話和聆聽的成熟,處處可見沉靜思考的課堂風景;而到六年級,面對金級數學挑戰題,沒有人放棄高難度的挑戰題學生神情,再再都讓觀課者難以忘懷。綜觀,甲東小的學生具備了以下幾個特質:
(一)   願意嘗試高難度挑戰的學習
高難度的挑戰學習,重新建構小組學習中的夥伴關係,讓每個人的學習都處於平等的地位。605班學生面對挑戰時的學習態樣,讓我驚嘆不已。透過影片觀看學生關於解題想法的說明,儘管我來回看了數次,依然無法理解學生的說明。我又嘗試把其影片放在本校教師、自然輔導團的平台中,期能讓同儕協助我理解甲東小學生的說明,但依然無人能理解甲東小學生解題思考的脈絡[1]605班學生面對這樣艱難的題目,我從學生眼神中卻讀不到放棄。這種學習態度,就讓人佩服不已。605教師請學生上台說明解題想法,在說明過程中遇到困頓時,另一位女學生上台協助,用圖解的方式說明前一位學生解題時的想法。又說明了唯有學生最能理解學生的言談,生生之間的傾聽,有時更勝於教師們對學生意義的理解。這在605數學挑戰題解題時充分的顯現。
()嘗試發展相互信賴的學伴關係
低年級的學習大體上都是pair學習。討論時2個人一組,朗讀時也是兩人一組。低年級的學生開始建構相互信賴的學伴關係。
中年級以上開始形成4人一組的小組學習。在國語文學課的朗讀、討論是4人一組,音樂課也是4人一組用身體來做節奏。數學解題也是四個人一組。需要對話時,輕聲的對談,不需要對談時,則沉靜自我思考。需要時,頭抬起來,夥伴自然的以眼光進行訊息交流,快速的轉進了小組的對話。小組間的自我相遇、和夥伴相遇的轉換,顯得極為熟練。
學生彼此之間的傾聽和言談的相互理解,更是讓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許多。404班國語文學課權狐的討論對話,當教師廣田進指名某位女學生發言時,一時無法發言時,班上學生安靜等待,兩旁學伴提供溫暖的支持,協助她發言,這種課堂的靜默,成為課堂風景中最珍貴的等待。

四、    沉靜的校園
如果課堂中期待孩子要有沉靜的思考,那就需要營造沉靜的環境。要營造沉靜的環境,教師必需學習控制說話的音量,而更重要的是老師需要學習傾聽,聽學生口語說的、未說的,還有肢體傳遞的。課堂也不是追求活潑發表的課堂,學生踴躍的發表不代表著學習的發生;發表可能僅是已知的重新敘述;以發表為目的的課堂,忽略了以學習為目的、以思考為目的,邁向未知的學習旅程。課堂裡的師生都需要學習和體會沉靜的力量。
課堂的發言,代表著一種權力的運行。老師的聲音也代表著權力,教師的聲音越大,象徵教師的權威越大。權威越大的教師,就可能無法和學生學習,和其他教師學習。學生發言的音量也要學習沉靜,唯有沉靜的發言,讓學習共同體實踐的課堂,建構師生平等的權力關係,才能開啟師生相互學習的入口。因此,老師要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音量,控制音量亦即代表著教師對自我權力使用的節制。
甲東小學的老師,在課堂上音量都刻意壓低,低到需要費力、仔細聆聽,才能清晰聽見,但也即因為這樣的音量,讓學生們打開耳朵,更仔細的聆聽,從而養成聆聽的習慣。
甲東的老師們也是少言的,少言的安靜,創造沉靜思考,深刻的學習。甲東小的老師用聆聽取代喋喋不休,用安靜的肢體,或站在教室前方,或坐在椅子上,仔細的觀察和掃描全班及各組學生的學習樣態,判斷和思考學生進入學習的深度。是壓低的音量和少言,創造了沉靜的校園。
甲東小是沒有鐘聲的學校,不用鈴聲打擾學生的學習,沒有鐘聲的制約,讓學生身體有了全新的自由。學生開始學習何時需要進教室上課?何時可以離開教室?透過思考的身體,拋除了像機器人那般被程式化的身體。沒有鐘聲的校園,創造了活生生的人和活生生的課堂。
五、    結語
甲東小學的校園文化底蘊,拋卻「程式化」的小組討論與發表、「形式化」的ㄇ字型座位、「評價式」的提問與回答,透過「潤澤式言談」、「交響樂言談」、「傾聽式言談」、「關係性言談」,建構活生生、即興的、傾聽的、真實學習的課堂。課堂中質樸的言談、活生生真實實踐的經驗與活動,體現了學習共同體「沉靜思考」和「即興傾聽」境遇的課堂,讓我一趟參訪有了和新鮮和未知境遇的旅程。




[1] 影片的說明,有可能受限於翻譯的關係,但翻譯的黃郁倫老師也說,當她在翻譯的過程中,他自己也迷路,沒有跟進學生的思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學習共同體實踐教室「ㄇ」字形座椅圖像世界(figured world)的意涵

悼念恩師---歐用生教授

日本濱之鄉小學脇坂圭悟老師五年級社會課公開課及議課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