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學習共同體實踐教師的一天

        肥魚老師(化名)每天早上約7:40前後到校,她習慣性地從後門進入教室,然後輕聲地和已到的學生互道早安,這一聲早安開啟了她的一天。

走到位於教室靠窗側邊的辦公桌,桌邊櫃子上頭擺著一疊疊昨天仍未改完的國語和數學習作,還有已擱了兩週,讓她經常感到困擾的作文簿。教室內的學生忙著收聯絡簿,魚貫地放到她的桌上。她眼神快速的掃瞄了教室內的孩子,提醒負責外掃區的孩子要趕緊到掃區打掃。當孩子一一下樓,她也跟著孩子的步伐,來到行政中庭。這正是外掃區樟樹落葉的季節,那滿地枯黃的落葉,幾乎舖滿了整個中庭,肥魚老師熟練地拿起竹掃帚,和學生快速的揮動著,想要趁兒童朝會開始前理出一條通路。

今天周三是學校每週一次的兒童朝會。眼看著快到8點,肥魚老師要孩子放好掃具,準備到運動場和班上學生會合進行升旗。全校3-6年級的孩子整齊地排列在運動場,在四月下旬的早晨,從唱國歌、升旗、頒獎、主任和導護老師到自治市學生報告,這一連串的儀式早讓在操場上的師生個個汗流浹背。在最後唱校歌儀式結束之後,好不容易可以回到教室,為即將到來的第一節課做準備。

8:45分是上午課的開始,今天的第一節課是數學。肥魚老師請孩子處理數學課本120-122頁裡的練習題,內容是【立方公分】,她請每組孩子使用白色的小積木進行排列,解決課本上的問題。孩子們四個一組,有認真利用積木排出課本上的圖形,有專注看著旁邊學伴,思考著題目可能的解答;動手排積木的孩子困住了,抬起頭,看著她前方的同伴,彼此眼神的交流,另一個孩子就接手了積木操作,而在旁觀看的孩子也用輕聲的語言提醒:1層應該要有16個積木……

肥魚老師站在黑板前方,眼神掃描著全班孩子,注意著每組孩子投入學習的狀態。老師邊掃瞄邊移動的來到了默默身旁,然後順勢在其身旁的圓板凳坐了下來,靜靜看著默默的操作。同時,老師的眼神也不時掃瞄右前方翔翔這個男生,一個經常會將眼光專注在老師身上的可愛小男孩。肥魚老師看著孩子的操作,注意著那些需要特別關照的孩子,透過身體語言安定這些需要連結的孩子。

看著孩子操作告一段落,肥魚老師拉回到全班對話。老師問:「什麼是體積?你可以用任何你剛剛做的或是課本上的都可以」。小個子但注意力經常不太集中的小恩回答說:「就是那個東西有多大」。沒聽清楚的琦琦小聲地說:「可以請小恩再重複一次嗎?小恩稍微放大聲量的再說了一次,並主動的問琦琦說「你聽懂了嗎?」孩子們一個一個的串接彼此的語言,連一向話不多的真真也說:「體積就是東西的大小」。

不多話的肥魚老師,看著孩子自動串接得差不多之後,她說:「請你用27個積木,分別堆出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孩子們熟練的轉頭和動手,有在旁靜靜觀察學伴操作,有出聲提供意見。外面操場上的聲音、隔壁教室老師使用麥克風傳來的聲音,不時蓋過教室內孩子們輕聲的討論和對話。孩子們努力用27個積木,排一層3個、排9層;排一層9個,排3層;他們努力思考著各種排法,排完了長方體,接著排正方體,爾而看看鄰組同學,又激起了自己的不同作法。當孩子沉浸在動手與思考的當下,下課鐘聲響了。肥魚老師提醒孩子記錄一下剛剛自己的排法,並要孩子將積木收拾好,並讓孩子下課。下課的鐘聲,似乎沒有打斷一些孩子的操作,有幾個還是努力的在排著積木。

下課後幾個小女生,很快的就靠近了肥魚老師的身旁,她坐在辦公桌上快速地看著聯絡簿,因為週三只有半天課,這些聯絡簿必須趕著在孩子放學前批閱完畢,讓孩子帶回去。但孩子似乎很愛跟她說話,總是圍繞在她身旁說個不停。肥魚老師的手快速的動著,嘴巴也不時接上幾句,回應一下孩子的話語。

預備鐘聲響了,肥魚老師提醒孩子收拾東西,要排隊準備去專科教室。當她起身離開位子,嬌小可愛的琦琦,趁老師一個不注意,從後面用雙手抱住她的腰際,露出撒嬌的笑容,然後再放開雙手望著她。肥魚老師裝出要生氣的樣子對著琦琦說:「滿足了沒?!快回去拿自然課本和筆記本啦!要遲到了!」

孩子離開了教室去自然專科教室,她喝了口水,趕緊去廁所紓解。回到桌上坐下來,正要看剛剛還沒看完的聯絡簿,此時手機line的訊息響起,是班上學生小恩媽媽傳來訊息。媽媽希望到學校跟老師溝通孩子最近在校的表現。她看了一下行事曆,下午的教師進修行事曆是自主社群研習,她有較充裕時間可以和家長聊聊,所以就和媽媽約了下午的時間。回完簡訊,趕緊把剩下的聯絡簿看完,接著看國語習作,但沒看幾本,第二節課的下課鐘聲已然響起。

接下來第三節是和筆者約共備的時間。拿著國語備課用書來到了辦公室。在進入教材討論之前,先問了筆者一個問題:上次您和我分享閱讀文獻中的三類學生「教師通、考試通、學校通」,我一直想問您:這三類學生,教師要如何幫助他們?老師需要理解學生的發展、差異、學習風格,但要如何幫助他們?就每個學生此時此地的樣態,我要如何誘發他們願意向未知挑戰和學習?

看著肥魚老師急迫要答案的表情,筆者慢慢地回她:「那您覺得可以怎樣做?」她露出淡淡不快但又不意外的表情:知道又來了,總是不給答案,要她自己自我覺察、反思、和自我對話⋯⋯要去追尋所謂不可取代性的「實踐智慧」。在接下來的對話中,她對筆者分享了一個學生教導她的事件。

前幾天期中考第一天的上午,改完全班國語考卷,在快下課前,她對小恩說:「明天的科目好好加油!目前你國語考全班最高分!」小恩反問她:「我國語贏張小築?!」她說:「嗯!只差一分。」小恩很驚訝自己贏22號女生(那個女生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從來沒有換過人)。小恩就是早上Line肥魚老師的媽媽,說要來學校和老師討論的那位孩子。

然後沒多久下課了,她很驚訝的是:那個22號第一名女生走過來,她的臉色很是難看!她仔細詢問孩子。原來她剛剛聽到她跟小恩的對話,這給了她很大壓力!即便老師沒有說她考不好。她說從低年級到現在,覺得學習內容愈來愈難……,考得不如預期,她自己就會有點失望......,對談過程中,老師反覆核對孩子的感受,她感謝孩子的坦白,除了請求孩子的原諒,她也自我反省。

然而讓她更訝異的是那個8號男生。第二天考數社,小恩明顯展露前所未有的企圖心!考卷字體比往常工整N倍!因為他怕即便答對,答案因寫得太潦草而被扣分。她看見:因為國語一科考贏第一名的孩子,讓他有很強想贏22號的企圖心。肥魚老師察覺自己的一段教室言談,對不同的學生卻有著迥然不同的影響。她心裡感覺可怕!也提醒自己:老師真的不得不慎言!

接著她拿出準備的國語「蒙古風情」的學習單跟筆者討論。筆者提醒她可以扣回文本中作者和爺爺之間情感的那條線索,那是文本中像放風箏那樣,串起整個蒙古風情無形的拉線,這是文學性的欣賞與感受。每週一次和筆者的共同備課,總是在實踐提問、課堂事件和教材活動設計的匆匆結束對話,剩下未竟的部分,就只能透過Line的交流或她關於課堂的自我敘事反思來持續。

接下來的第四節課是國語,上課內容是:處處皆學問。這節課來了另一位觀課教師。肥魚老師全時公開她的課堂,除了筆者之外,偶而會有校內、或校外的其他老師觀課,孩子們對出現在他們課堂中來來去去的老師,已經習以為常。

課堂一開始,肥魚老師讓孩子分別以自己的速度朗讀課文,此起彼落的聲音,有著同中存異的諧調,孩子們專注的輕聲閱讀,各自的神情都不同。在輕聲閱讀結束後,榮榮首先提出了問題請教大家:「宇宙天體的奧秘是什麼?」

榮榮是班上口語表達上一直有困難的孩子,說話時總是結結巴巴,且在聲調上有時會莫名地大聲,或較為高亢,但榮榮在學業考試上一直都是班上的學優生。他口語表達上的困難一直有持續性的進步,班上孩子也都很有耐心的聽他把話說完,或者協助他把話說完整。一個接納、支持的學習環境,才能讓一個說話結巴的孩子,勇敢的持續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因為這樣,才能持續的進步。

小琦小聲地接下了榮榮的問題回答:「星星運轉的週期。」肥魚老師請小琦試著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小琦接著說:「星星運轉的週期是宇宙天體的奧秘。」肥魚老師接著問孩子:「這和文本中的哪一個段落有關?」

看著孩子一個接一個輪次指名說明文本的段落和內容。肥魚老師接著問:「除了星星運轉的週期是宇宙天體的奧秘外,還有其他的例子嗎?」看著孩子略顯困頓的表情,他要孩子們轉進小組討論,並請孩子將找出例子,並試著跟自己的學伴說一次。在孩子的討論中,肥魚老師來到小宇旁坐下並和他一起對話,小宇旁邊的學伴請假,她補充了「小學伴」的位置,成為了小宇的「大學伴」。

接下來的課堂,孩子們接續在海水潮汐漲潮退潮、月亮圓缺週期和文本中的關係中來回對話。肥魚老師看著孩子對話趨於共識且產生結論的時候,她接著問:「那為什麼有人只能看到星星的美麗,有人卻可以發現星星運轉的週期?」課堂最後,就在思考問題的當下暫時打住。而接著是要孩子們確認聯絡簿裡的回家功課抄寫是否完整,及整理教室位置環境、書包,然後到走廊排隊準備放學。

當孩子放學離開之後,今日入班觀課的教師請問肥魚老師:你是如何讓孩子做到彼此等待、傾聽?孩子「相互指名」發言的作用是什麼?您教室中放在學生旁邊的小圓板凳有什麼作用?……,結束對話之後,時間已快12點半。看著觀課老師留下的紀錄,邊吃中餐,忙碌的上午終於告一段落。

下午兩點,小恩的媽媽準時來到教室。媽媽告訴老師:三年級她有帶孩子去做鑑定,是在「過動症」的臨界。醫院的報告讓肥魚老師不意外,因為孩子就是有點狀況,可是又沒有那麼嚴重,但是可以看得出來許多方面和一般生有點兒不同……肥魚老師在心理都偷偷將小恩代號為「類過動」。她能同理媽媽,她知道媽媽為了這個孩子,辭去了護理師的工作,媽媽跟肥魚說話都常常講到哭。媽媽說:謝謝老師重新拿一本聯絡簿讓孩子重寫、老師重改、媽媽重簽名,一切重新造假,只為了不讓爸爸看到開學來孩子在學校所發生哪些嚴重的事。肥魚老師理解小恩家庭裡父母教養子女不同調的脈絡,感受到主要照顧者母親的壓力。媽媽說這兩三年來學校告的大小狀,讓她覺得沒把小孩教好是自己的錯!還好老師給她很大的支持力量!

小恩媽媽聊完孩子的狀況,時間已經來到了三點半。送走了媽媽,接著是桌上那批待改的習作、作文,還好今天下午的教師社群輪空,不然還無法改完這批作業。改完作業已經四點半,想想今天早上的數學課、國語課,打開電腦,趁著記憶還新鮮,配合早上觀課老師的回饋,快速的記錄一下今天課堂的反思,打著這些紀錄,讓她猶如從另一個後設的自我觀看肥魚的課堂。寫完課堂敘事,太陽已快下山,趕緊收拾一下東西,要趕六點的免巴到板橋,然後再轉捷運,踏上回家的路。

為了讓孩子成長更多,更為投入學習,這種無邊界性、不確定又充滿複雜性的工作,似乎永遠沒有終點,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這從來沒有明確的標準。每天要和規定的時間和瑣碎的時間應對,支撐肥魚老師堅持下去的原因是:孩子們課堂上學習的回饋,是那種課堂上師生協行共感的心心相印,讓她勇敢持續翻轉課堂的學習旅程。

 

後記:

1.  敘事中的肥魚老師是一位實踐學習共同體五年左右的資深教師;筆者是一位研究者,經常出沒在老師的課堂中觀察師生互動。

2.  敘事中的情節,並非純然一天的縮影。文中敘事的片段:數學課、國語課、師生互動、親師懇談等都是真實的事件。筆者為文描述一位實踐教師在課堂上的行為,故擷取具有意義性、代表性的事件組合成教師一天的日常,以讓讀者在閱讀之後能建構學習共同體實踐課堂的畫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學習共同體實踐教室「ㄇ」字形座椅圖像世界(figured world)的意涵

日本濱之鄉小學脇坂圭悟老師五年級社會課公開課及議課的啟示

悼念恩師---歐用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