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同體實踐課堂---「安靜」的特徵與意義

        我們利用語言使事物有意義,且以某種方式建構意義。課堂是透過言談的實踐,因此,言談創造了課堂的情境;而情境也反身創造了課堂的言談。學共的表達與對話,創造了課堂的學習情境;而這樣的學習情境,協助我們發展這樣特殊情境的語言。學共課堂的安靜氣息、情感共振、即興實踐、差異覺知等在「實踐課堂」情境上都有其特定的意義。其中「安靜氣息」幾乎是所有學習共同體實踐教師熟成班級的共同特徵。

佐藤學認為在人人能夠安心學習的安靜課堂裡,協同學習才能成立(黃郁倫、鍾啟泉()2012),真正優秀的教師,不論年齡擔任科目,都是非常安靜的,這群教師是謹言慎行的教師,透過輕聲細語,實現高品質的教育(黃郁倫()2013;陳靜靜()2016 )。在學共實踐熟成的班級中,你可以發現課堂中的師生是一起呼吸和享受這種寧靜的課堂氣息。這種安靜課堂是由下列的特徵所構成:教師少言、或坐或蹲低傾身、或駐足掃描學生學情;學生自我閱讀、輕聲小組討論與對話,或陷入思考的長淵中;師生之間相互聆聽、等待、串聯彼此的話語。這些課堂中教師的教態和學生學情,構成了班上安靜課堂的氣息。

教師在課堂上要減少敘說,回歸生生之間彼此的聆聽,而為了聽見彼此的分享,課堂上要鼓勵學生發展出「主動性請求」或由學生指定學生協助的語言,如「我可以請你再說一次嗎?我想請○○來幫我說」等類此的言談。在學生發表時,囿於學生個人特質,發表音量過小,以致多數學生未能清楚聽到發言時,教師可以微微傾身面向說話的同學,以溫柔堅定的語調對著全體同學說:「有聽見嗎?我們可以再更安靜、更專心的聽○○說嗎?」這樣的言談提醒孩子們:包括老師在內的「我們」需要更安靜、更專注,說話聲音太小的孩子並沒有錯,而是我們不夠安靜,不夠專注,所以才沒法兒聽見、聽清楚同學的意見。這是對殊異孩子的體諒、接納,也是創造安心學習環境的要素。

老師更需要以「第一人稱」的主體佇立在課堂中,以鮮明的個性,和孩子們一起活動,一起學習。老師可以多多使用第一人稱的語言,如「我們先回來喔!」、「我們先回到第一段(文本)」、「那我們先回來全班哦!有誰要說說看?」,來轉進課堂上的學習任務,或「我剛剛有聽到喔!」「我看很多人的表情,答案好像跟她不一樣,有別的答案嗎?」、「我們不要管它對不對,把它唸出來!」等鼓勵學生安心發言,強調「我」對發言的聆聽。老師捨棄評價式的語言,讓孩子彼此回歸到語言內容的覺察,這是培養生生之間相互聆聽的要素。

除了語言外,教師的肢體也是營造安靜課堂的要素。教師的教態要成為一位「學情閱讀者」,在課堂中和學生思考相輝映,以創造和體現課堂中相互支持和學習的氣息。老師要把全體學生的意象納入自己的視野中,而不是將自己投入個別學生的視域中。老師可以搬張椅子,讓自己坐在教室前方,觀看學生學習的學情;偶爾進行組間巡視時,可以側身微微彎曲或駐足、或坐在那些學困生身旁,保持靜默,觀察和判斷學生學習的困頓和解題進度,思考接下的活動轉進和串聯。頻繁的組間巡視和小組指導,反而讓教師陷入了個別學生和教師連結,忽略對全體的關照;喋喋不休的提醒,更成為孩子們思考時的阻礙。

老師透過第一人稱的言談,以細膩關照、柔和話語和聲調,使用對話般的音量,降低課堂互動的的張力,這種纖細與柔軟正是培育寧靜教室的課堂要素。在人人能夠安心學習的安靜課堂裡,協同學習才能成立,學習的深刻才能得以開展。



 




參考書目:

陳靜靜(譯)(2016)。教師花傳書-專家型教師的成長(原作者:佐藤學)。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黃郁倫(譯)(2013)。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原作者:佐藤學)。台北市:天下雜誌。

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佐藤學)。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學習共同體實踐教室「ㄇ」字形座椅圖像世界(figured world)的意涵

日本濱之鄉小學脇坂圭悟老師五年級社會課公開課及議課的啟示

悼念恩師---歐用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