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教學的策略


關於討論教學的幾點實踐性思維:
學習共同體理念的實踐,最常運用的教學策略是討論教學,在小組討論、倆倆討論、分享對話的轉進中,教師的決策是瞬間的,也是複雜的,表面上可能是直觀的,顯性的,可實際上,課堂中教師的每個決定都是默會的累積性實踐經驗在影響著我們,因此,我們需要直陳我們默會的實踐性知識,覺察他對我們決策的影響。
【帶討論】看似簡單,其實,一堂精彩的討論課卻考驗我們慎思課程的能力。以下和各位分享我最近對討論教學的思考和體會。
(一)   面對學生提問時,教師的內在思考
1.判斷問題的重要性:屬關鍵問題、或次要問題,或無關緊要的問題。問題在接著的教學是否會被討論?
2. 釐清問題:問題到底問什麼? 學生是否能理解問題?問題包含幾個概念?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學生是否能理解?如文章為何要以【照亮地球的發明家】為題?本問題中包含了【照亮地球】和【發明家】兩個概念。
3. 問題和文本之間的關係:問題是否和文本的段落或全文脈絡有關係?
4. 問題的開放性(屬性):問題是屬於哪一種層次的提問,如【提取訊息、直接推論、詮釋整合、比較評估】等
(二)判斷、釐清、確認關係、和問題屬性之後展開對應的教學策略:
1. 理答策略的應用:依據問題的特性,進行轉引、轉問、反問、提示、釐清及探究等教學策略
2. 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小組討論或倆倆討論:需詮釋整合、比較評估的問題,考慮進行小組討論,可直接擷取、推論訊息的次要問題採行轉問、反問、釐清等理答或倆倆討論策略。
(三)小組討論與分享對話的轉進時機:
1.  學生討論已呈現多元差異意見時轉進分享對話
2.  學生討論思考卡住時,或受限於單一思考時:
                  (1) 判斷學生卡住的原因:是受限題目概念的明確理解?或缺乏對文本整體訊息整合的困難?(教師聆聽的功力很重要)
                   (2)  暫時中斷討論:轉進全班分享(當組間有差異意見時)、或教師提供提示,重新拆解或組織問題。
3.   學生討論意見離題,音量吵雜時,轉進分享對話
4.  分享對話受限單一意見,或沒有新的差異觀點出現時:
                    (1) 教師提示關鍵字(材料)或提示回到文本
                    (2) 重新組織小組討論
                     (3)  嘗試運用【比較評估】類型的提問,協助從讀者和作者之間比較的視角,協助轉換思考。例如在達文西寓言跳蚤的文本中,嘗試讓學生思考,改寫達文西寓言的作者為什麼要將此篇寓言命名為【跳蚤】?如果你重新命名,你會如何命名?你新命名的題目和改寫寓言作者的命名有什麼差異?
5.  教師期待中的答案皆已出現(有較適答案的問題),學生的發言不再有多元差異意見時,結束這一段的【討論---分享】,轉進下一階段教學。
(四)   學生思考「可視化」策略的運用
1. 掌握學生意見關鍵字
2. 適度板書關鍵字
3.  組織或分類關鍵字關係

以上的思維暫時就稱為【討論教學的思維1.0】,期待【2.0】的更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學習共同體實踐教室「ㄇ」字形座椅圖像世界(figured world)的意涵

悼念恩師---歐用生教授

日本濱之鄉小學脇坂圭悟老師五年級社會課公開課及議課的啟示